語音導遊介紹:2分58秒

現時在荔枝角道桂林街交界三幢四十多層高的住宅物業,取名Trinity Towers  (丰匯)。物業所在位置部分是新亞書院舊校的遺址,市建局在此私人住宅樓下的其中一角,開闢為「桂林街公眾休憩空間」。

是深水埗重建項目之一。

休憩空間展示了多件與新亞書院有關的展品, 包括一幅由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題字,寫有「新亞舊址」的牌匾, 新亞校徽的紀念碑,一幅刻有新亞創校校長錢穆撰寫的校歌手稿牌匾,和刻有由書院首屆畢業生余英時撰寫的紀念辭和銘文的石牆。而新亞書院的校史、舊校舍外觀、校舍平面圖、第一屆畢業禮出席簽名等,都刻製在金屬上,作永久展示。

新亞早年的教授,不乏享負盛名的學者,書法家、歷史學家、甲骨文專家、國學家等。然而新亞教授所領的薪酬極為微薄,僅及當時香港官立小學第二級以下的薪級,還經常領不到薪水。學生們亦大多是貧苦大眾,經常繳不出學費,甚至學生有營養不良,以致患病的。當時書院也要減免學費,甚至為學生找醫生治療。書院亦創行工讀制,一些學生被派往負責校中雜務,獲少許津貼和在校食宿,亦有不少學生在學校天台上露宿。學校的物質條件雖極貧乏,但創辦人錢穆、唐君毅、張丕介仍然對教育抱有熱誠和希望,非常用心經營。除了邀請華裔著名學者之外,亦有西方著名學者蒞校演講。因此這所簡陋的小書院從此聲名遠播,漸漸獲得各方面的推崇。

學校是社會的一部份,所以新亞書院的歷史,亦有香港當年的社會背景。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不如今日的物質充裕,市民、機構及政府都是節衣縮食,於困難中,新亞的師生仍堅持學問研究,正正反映當年香港人的拼搏精神。

一九六三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由崇基學院、新亞書院、聯合書院組成。新亞成為成員書院,一九七三年遷入沙田馬料水的香港中文大學以迄至今。

返回路線

简 » EN » 日本語 » 한국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