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導遊介紹:2分09秒

穿過新基橋再往前走,沿新基街經過一列棚屋,漫步在其中,不難發現居民的門前土地都是拜一塊石頭 ,甚至是石狗,人類學家把這行為定類為「石頭拜」,正如港島寶雲道的姻緣石般。

離開棚屋小徑再往前走,左邊有一大遍雜草叢生,那處正正是昔日大澳其中一個族群 – 鶴佬人的鹽田所在。

再往前走上一個小山岡,便會到達「嶼北界碑」。新界 – 即英國在1898年向滿清租借,成為香港一部分的新地方。北方以深圳河為界,但要規劃出整個香港界址,原來還要靠其他界碑的位置連線才能明確,這嶼北界碑便是其中一個指標。

1902年,英軍少校力奇率領軍艦抵達大嶼山豎立以花崗岩製作的石碑,北部及南部各一,分別於大澳近寶珠潭(嶼北界碑)及石壁近狗嶺涌(嶼南界碑),用以標誌着英國政府管轄的地界。界碑上分別刻有中英文字,中文碑文刻有:「此界石安豎在大山北方,即東經線一百一十三度五十二分,自此界石正北潮漲處起點,沿大嶼山西便一帶沿岸向北直至南頭陸地南角盡處之地平線。大英一千九百零二年管帶霸林保兵艦水師總兵官力會同本艦員弁等勘明界址共立此界石」。但據查證,此兩塊界石的豎立位置均不準確,與現時的測量不符。

順帶一提,英政府亦曾在沙頭角豎立 20 塊界碑,其中8塊在現時的沙頭角中英街,如今除了這8塊界外,其他他界碑已不知所終。

返回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