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導遊介紹:2分44秒

銅鑼灣的「渣甸坊」、「渣甸街」、「怡和街」都是以怡和集團創辦人 Scots William Jardine 而命名。而時代廣場旁的「勿地臣街」(Matheson Street) 則是以怡和的另一創辦人命名。除此之外,還有波斯富街、伊榮街、希雲街、百德新街等都是渣甸洋行歷代大班的名字。由此可見,「怡和」跟銅鑼灣息息相關。與此同時,又有沒有想過,為什麼Jardine Matheson Group 中文名字是 「怡和」呢?

Scots William Jardine 在 1832 年 與 James Matheson 在廣州創立了「Jardine, Matheson & Co.」,當時被稱為「渣甸洋行」。初時以經營鴉片業務為主,亦有從事出口茶葉等產品到英國。在廣州時,跟Jardine有密切業務來往的是由中國人伍氏家族開設的「怡和洋行」,而且規模不少,部分書籍還形容當時的伍氏怡和洋行為 19 世紀的「世界首富」。但在1842 年清政府在鴉片戰爭被打敗,被逼開放廣州以外的通商港口,加上清政府嚴格執行禁鴉片煙。伍氏的怡和洋行開始衰落,然後這個頂頂大名的「怡和洋行」便轉移成為這家英資公司的中文名字了。

由於1941年英國佔領香港,「怡和洋行」便由廣州轉戰香港。在《南京條約》還未簽署,即香港仍未被大清政府承認正式割讓時,怡和已經以 565 英磅,在澳門進行的拍賣中購入了三幅東角地皮,即是現在銅鑼灣 Sogo 到海旁一帶,那是港英第一次進行的土地拍賣。怡和因此成為銅鑼灣第一代大地主,並興建碼頭、貨倉、冰廠、糖廠、寫字樓、住宅,而渣甸大班的府第就興建在鵝頭山(即後來的利園山)之上。

怡和洋行由賣鴉片起家、參與香港第一次賣地、在銅鑼灣開設香港第一家紡織廠,至第一條電報線,亦由怡和於 1863 年鋪設,連接東角總行與中環分行,甚至二戰期間怡和大班百德新和一班高級職員參與香港保衞戰,守在北角,與日軍打仗,最後被捉到拘留營。怡和由香港開埠直至現在都對香港發展影響非常大,可算是真正植根香港最深的一家企業。

返回路線

简 » EN » 日本語 » 한국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