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導遊介紹:3分37秒

位置:廣場1/F

展覽在怡和大廈M層的「再生盆景」是本土藝術家林嵐的作品。林嵐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研究院及教育學院,現任教於香港藝術學院,為雕塑科統籌以及藝術高級文憑課程統籌。主力創作大型混合媒介雕塑作品及裝置,採用的物料主要為回收再用的物料,包括木箱板、舊傢具、回收雨傘布料等。近年,她積極參與本土及海外不同的公共和社區藝術計劃,作品多以文化歴史、社會與時事為背景。2006年她獲頒亞洲文化協會捷成漢伉儷獎助金,並代表香港在2013年日本瀨戶內海三年展亞洲平台展出。

林嵐老師以環保木創作香港首個環保木雕塑《再生盆景 》。以回收物料再用,把廢料賦予新生命,寓意永續長久,與時代緊密連繫。作品屬香港本土製作,使用物料也全部來自香港本土。因為消防條例限制,所以木製雕塑比較難以公共藝術形式呈現。是次創作能展示於一所逾百年歷史在香港屬標誌性的商業中心-怡和大廈(前康樂大廈),更能代表藝術界和商界之互動連繫。

而在怡和大廈的地面廣場,則展示了一巨型青銅雕塑「對環」,長達550 厘米,是英國雕塑家及藝術家-亨利·斯賓賽·摩爾(Henry Spencer Moore)的作品。他以創作半抽象的大型青銅雕塑而聞名,擅長於創作公眾藝術品,他的青銅雕塑遍佈全球。他的創作為英國在現代主義藝術中佔據了一席之地,受到英國藝術圈的推崇。怡和大廈(前康樂大廈)於一九七三年落成,是本港第一幢「摩天大樓」,以獨特的圓窗設計見稱,成為香港的地標,當年曾吸引不少市民及遊客前往參觀。大廈以一千七百四十八扇圓形的「月洞門」窗戶,不少人認為此建築設計滲入中國的傳統建築特色。然而這座大廈的建築師並不是華人,而是加拿大籍日裔建築師木下一(James Kinoshita),他以「竹」為設計概念,建成無柱處式的大樓,而連接「康樂大廈」的行人天橋,是由於建築師希望爭取獲得更多地積比,用以興建更高的大樓,而贈送給市民的「公共空間」,而此舉亦成為將來城市規劃的重要元素。居於香港的木下先生,二零二零年獲香港建築師學會金獎,以表揚他對於香港建築的貢獻。事實上,香港不少重要的建築物都出自木下之手,例如香港首批居屋之一的穗禾苑的也是出於他的手筆,而該屋苑除了用上創新的風車型設計外,還有用上跟怡和大廈一樣的圓形圖案設計。

返回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