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導遊介紹:3分05秒

由錦田市中心步行往位於水尾村的樹屋,確實是有一點距離,大概是十五至二十分鐘腳程左右,但除了樹屋外,水頭水尾村集中了多個古蹟,如二帝書院、泝流園、廣瑜鄧公祠、力榮堂、洪聖宮、長春園、清樂鄧公祠、周王二公書院、便母橋、鎮銳鋗鄧公祠、天后宮等,景點集中水頭水尾村,而且當中景點相距只是數分鐘路程,非常值得遊覽。這次會集中詳述包括樹屋的其中幾個景點,途中經過沒有提及的景點,當然也可以順道進去打卡。

錦田樹屋位於水尾村遊樂場側,樹屋之得名起源於該處有一棵巨大的古榕樹,樹幹盤旋,氣根橫生,樹幹與樹根縱橫交錯。細心觀察,會發現夾在根幹之間原來纏繞着一個以磚牆及麻石門框建造的房屋,而樹身形狀亦長得仿似屋的形狀十分有趣。榕樹為南方的一種獨有的樹木,樹身高大綠葉成蔭,樹身有不少氣根,入土後便生根長成樹幹,有「一樹成林」的稱謂。

至於為何此石屋會被榕樹纏繞,便要說到清朝政府一個對香港影響深遠的一個政策。清朝初年,為防沿海居民接濟明朝遺臣鄭成功在台灣建立的鄭氏王朝,於是頒布了一道遷界令。遷界令要求山東至廣東沿海居民向內陸遷入五十里,即是包括整個香港地區的所有沿海居民必須要遷走。石屋荒廢後,直至後來復界仍然沒有人回來打理,而石屋側之榕樹不斷長大,數百年來把石屋包圍,形成現時這個樣子。有說石屋最少擁有四百年歷史,建於明朝晚年,是錦田鄧族的建築。著名旅遊家朱維德在他的作品《香港掌故》中指樹屋附近一帶本為山野地方,而石屋在當時原先是一間天后廟又稱作北圍廟。但另一說是該址本來是一書齋,因遷界被迫離開錦田,但從此一去不回 ,書齋無人打理;原本生長在旁邊的榕樹卻不斷長大,氣根盤根錯結,將書齋的牆壁支柱,繞成一起,屋變成樹,樹又支撐著屋 ,難分彼此。由於年代久遠,很難考證上述兩種說法到底那一種才是正確。但部分學者認為從樹屋現址所遺留的麻石門框來看,應該是後者較為合理。姑勿論如何,錦田樹屋卻活生生的見證着一段香港重要的歷史。

返回地圖

简 » EN » 日本語 » 한국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