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導遊介紹:1分46秒
鄧氏除了有兄弟情的故事外,也有孝子的故事。離鎮銳鋗鄧金祠不遠, 便會到達「便母橋」顧名思義是指 「方便母親」的意思。便母橋是鄧氏孝子鄧俊元為了居住在泰康圍的母親,方便母親穿梭水頭村和泰康圍之間探望子孫,於康熙四十九年 (一七一零年) 興建,已有超過三百年的歷史,是元朗四大古橋之一。現今橋的所在處,河水少水流緩慢,但是三百年前,水流卻急而多,居民得涉水而過,一遇水漲,水頭村與泰康圍兩地的村民便無法通過。為解決水漲困擾,鄧俊元節約起居,儲錢建橋。橋面鋪有6塊花崗石板,並排放在石墩之上,沒有牢固,可以移動,橋的兩側並沒有欄杆。現代看來非常簡陋,但當年卻是非常大事,還特地由福建漳洲請工匠到香港施工,前後花了六年時間才完成。橋中心有菱形的橋墩承托。橋墩的菱形設計也大有來頭。中國傳統在河道上造橋,為了防止河水漲退及上遊的沖擊,損壞橋墩,工匠想出在橋墩兩旁造尖形牆身,減低河水沖擊力,稱為「分水尖」。
一九五九年便母橋曾略加修葺,並在橋邊豎立了「重修水頭村便母橋碑記」。二零一三年,在便母橋旁建造了新便母橋,減輕舊橋的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