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導遊介紹:3分32秒

說到「下環」-灣仔的色彩,不得不提的是藍、黃、橙屋。藍屋外牆原是白色灰水, 後來政府把水務署用剩的藍色油漆翻新其外牆,「藍屋」因此得名,連同相連的唐樓黃屋及橙屋,現稱為藍屋建築群。19世紀20年代藍屋屬基層住屋,地舖用作小商店如酒莊、士多及跌打館等, 二、三樓單位戰前曾為鏡涵義學及逸衝書院租用,後者是當時區內唯一的英文學校,現時住客中有一位90多歲的老伯曾在此上學,他一生可說大部分時間都在藍屋。

而地舖的跌打醫館,前身為華陀醫院,有說在此之前曾是鴉片煙檔,由於太多人吸食鴉片,引致附近街坊身患頑疾,所以改建成為醫院的 。要說明一下的是,名字雖說是「醫院」,但實際上只是一個華人的診所,後來已被東華醫院所取代。現時這街角位置是很少營業的林鎮顯跌打館,林師父是黃飛鴻徒弟林世榮的後人,起初開設拳館,後改成建身院及跌打醫館,雖然林師博已離世,但太太陸麗燕目前仍在這裏堅守着。

為保存藍屋舊日的生活痕跡,其中一個單位保留了原來的板間房陳設作展示用途,但必須透過導賞員帶領才能入內參觀。建築物內部現仍保留原有的實木結構,在香港已屬罕見。這種戰 前唐樓樓底高,並設有大露台,因而非常開揚通爽,夏天只要開 風扇就已很涼快。大露台打破了屋內屋外的界限,只要往那裏一 站,就能和樓下途經的街坊閒話家常。六、七十年代的石水渠街是個充滿活力的社區,到街上 唱粵曲、打康樂棋是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2006年市建局計劃將居民遷走,將此處打造成茶藝和中醫博物館。部分街坊不願意離開,花了十年時間努力爭取,最終成功推翻政府原本的決定,成為全港唯一「留屋留人」的歷史建築,保留了完整社區網絡的戰前唐樓,並獲得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奬最高榮譽的「卓越獎項」。

用了三年時間完成修復,單位內加設廁所及浴室等基本設施, 更換破爛及不穩固的結

構。考慮居民年紀漸長及訪客需要, 建築群增設電梯及消防設施,加建遊廊連接黄、藍、橙屋,並重鋪荒廢空地,成為公共空間。建築群包括地舖,合共有 32 個單位,除了保留部份單位給原來租客繼續居住及發展保育外,現有 12個單位作為「好鄰居計劃」。

現時居住的街坊都互相認識,關係非常融洽,每月於公共空間設電影會,凝聚三座大廈的街坊。現時任何人都可以透過好隣居計劃租住藍屋建築群,租金是按灣仔唐樓市價的八折左右。但有別於一般業主與租戶的關係,「好鄰居計劃」採用會員制度,有興趣人士需要先在網上申請入會。要成為會員及租戶需要自我介紹及通過面試,成功申請後還需要定期出席居民大會及其他活動。值得一提的是,住在歷史建築物內也有不少限制,例如要注意樓宇的承重量(露台最多承載三人)、牆身不能釘洞鑽洞、廁所廚房維修也要專用師傅。而且建築材料主要是木材,所以不能用明火煮食,還要經常注意有沒有白蟻入侵。而且建築群內不設保安人員及垃圾清潔服務,居民需要自行處理廢物。無論是藍屋居民還是參觀者,來到這裏必定會體驗到「文化遺產」不單指建築物,其使用者的生活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香港 Hong Kong #灣仔 Wan chai #歷史文化 history & culture #觀光 exploring #體驗 experience #打卡 photos

返回路線